发布日期: 2014-07-02
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所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于2014年6月25-28日在重庆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秉承往届年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明确“综合、开放、集成、互动、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和地方承办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就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及相关学科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参会代表五百余名,包括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产品研发人员等。交流论文157篇,评选优秀论文30篇。
本次大会包括特邀报告、科普讲堂、专题研讨、热点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内容,同时穿插有专业委员会换届、国际标准专家咨询等工作会议,以及福利技术、生物安全、标准宣贯等培训活动,和大规模实验动物相关设备及产品展示等,为同行提供了交流、学习、成果展示和参与学会管理的综合平台。
大会开幕式于26日上午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院士,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爱华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孙岩松副部长,以及重庆市科委、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的领导等出席了开幕式。秦川理事长为大会致开幕词。随后,颁发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优秀论文奖。
本次会议特邀徐建国院士做报告,徐院士的报告以“研究动物源性病原体 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为题,强调应该重视发现动物源病原体,研究我国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携带的病原、分布特点、遗传进化规律及其对人类致病性,提出可能传播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名录,分析其自然感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其对人类的感染性、致病性,评估其传播和流行风险,可以为我国应对未来新发动物源性传染病,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理论和策略。
另一位特邀报告人潘爱华教授,凭借对全球经济和生物工程发展的前瞻性把握和独特思考,提出了“生物经济”的创新思想。本次年会上,潘教授以“实验动物在生物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为题,生动讲述了生物医药研究对实验动物专业的迫切需求,以及创建新药高效研发体系,整合世界医药资源,建立“新药高速公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思路和理念。
其他大会报告包括: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 季维智研究员的报告“非人灵长类定向基因修饰”,英国实验动物兽医协会主席Dr. Helmut Ehall的报告“Creating a culture of care in your facility – The benefits for your research, the animals and your team”,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杜冠华研究员的报告“新药研发中的实验动物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以及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教授的报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会议期间举办了“新发再发传染病动物模型论坛”,特邀专家----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杨瑞馥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传染病研究与转化医学,并倡导一种新的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资源共享机制,为传染病疫情控制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来自医科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魏强教授介绍了传染病动物模型平台建立。两位教授的报告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参会人员也踊跃发言,讨论热烈。
会议期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联合举办了学术沙龙,主题为“药理、毒理研究对实验动物的需求”。中国药理学会的代表周文霞教授做了“几种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比较及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彭双清教授做了“实验动物的替代方法”,中国毒理学会代表常艳博士做了“毒理学评价的国际化趋势对中国实验动物发展的需求及挑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的代表高虹教授做了“我国实验动物标准的建设”的报告。参会人员围绕着实验动物如何在药理学、毒理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大家看到了实验动物学科近20年的巨大发展,实验动物为我国创新药的研制,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实验动物科学如何更好的发挥支撑作用提出了建议。
会议期间进行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宣贯和专家咨询,与会专家从实验动物环境、遗传、营养、微生物(寄生虫)国家标准的修订与实施为大家进行详细解读,并共同探讨,使参会人员对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修订与实施及相关检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从实验动物饲养设备和用具的生产、实验动物通用要求、质量控制、从业人员要求、病理检测质量控制、饲料生产等方面,与会专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如灵长类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农业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实验动物设备工程专业委员会、实验小型猪专业委员会、媒介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等,均在年会期间特设分会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学会的两刊----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在年会期间举办专题研讨会,针对“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与应用”,邀请多位专家进行报告和讨论,并计划今后在刊物中开设专题栏目,对研究热点和前沿科学进行集中刊发以带动研讨。
获得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亚洲年轻学者----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的实验动物科研人员,也在“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综合分会场进行了报告。参会人员与他们积极进行探讨,进一步加强了中外青年学者之间的接触,分享学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之间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研究思路、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交流。
会议期间,为积极传播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特举办了科普大讲堂。来自科研一线的专家教授生动讲述了“病原体与人类进化”、“实验动物在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听会者既有参会人员,也有学生等,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对实验动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会议期间同时举办实验动物相关设备及产品展示会,来自全球36家企业参与了本次会议,他们将企业最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技术、最规范的理念带给参会代表,即扩大了企业的品牌宣传,也使参会代表获得了信息,开拓了眼界。
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代表更深刻认识到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医药、农业、环境和食品等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了解到上述专业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求,意识到中国实验动物学科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一致认为实验动物科学是保障国家在生命科学、医药等领域中长期规划实现的基石,应该加大投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其次,会议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加强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为资源、技术和信息共享,以及合作研究提供了沟通平台。最后,通过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供应企业、实验动物研究机构和实验动物使用机构三方的沟通,促进了行业的调整和良性发展。此外,本次会议还呼吁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信息共享、市场协调等方式来促进实验动物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二零一四年七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