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具有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繁殖力强,绝大部分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和材料易得等特点,目前已有斑马鱼、剑尾鱼、青锵、虾虎鱼、稀有鮈鲫等纯系培育鱼。科学家利用水生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在毒性试验、水污染监测、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的研究急需脊椎动物模式种,而鱼类可能是最佳的研究对象之一。专家预测,全世界现有24000多种鱼,有2000多种鱼可能成为动物模型,为肿瘤、心脑肺血管病、肝炎、艾滋病、老年病等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
水生实验动物明星
A.用于农药、重金属等毒物污染研究的剑尾鱼
B.青锵最早被用于遗传学分析
C.斗鱼研究药物抑制本能行为的敏感动物
D.金鱼眼研究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E.斑马鱼理想的模式动物
水域污染的“监测器”
陆生动物无可替代的水中“小白鼠”。水生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在毒性试验时操作极为方便,特别是耗时长的环境慢性毒性研究,一直是水环境污染研究的重要材料。采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给青锵体内转入了带卵黄蛋白原启动子的荧光蛋白基因,当环境中存在雌激素效应污染物时,转基因雄鱼体内的荧光蛋白便会表达,方便了观察,成为名副其实的活“监测器”。鱼类对环境的威胁会表现出行为上反应,通过仪器对其“肢体语言”进行解读,青锵、斑马鱼、稀有鮈鲫等水生实验动物可对潜在水体污染实施在线监测,以预防突发性污染。